长征是一段极为艰难的行军之旅,缺乏稳定的物资供给,红军只能在进行战斗的同时努力筹集资源。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,需确保数万名士兵以及随军人员的生活物资,这即使在今天也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。
在1934年10月9日,红军高层对战略转移的物资问题提出了清晰的要求,包括武器、弹药、服装和给养等。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,每个伙食单位按规定携带每人1斤油和1斤盐,同时每名士兵要准备4天的干粮。到1935年3月底,红四方面军在跨越嘉陵江开始长征时,部队和随军的民工每人必须自备3至6天的干粮以及3至5天的粮食,确保基本的生活需求与行军能力。
1935年1月,红军攻占遵义后,迅速实施土地政策,动员贫困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与房屋,并将这些财产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及小商贩。此外,红军还开始清查贪官土豪,没收其私有财产。在当地溶洞中,他们意外发现了军阀和地主在逃跑时所藏的6万多块大洋以及一些黄金、布匹和粮食等物资。
成仿吾在《长征回忆录》中详细描述了红军在贵州所采取的措施,他们没收了军阀王家烈所开办的盐行,除了发给贫民一部分盐外,其余盐品低价出售,从中获得了巨额现金。而王家烈刚从上海购得的高级香烟也被红军充公,随后以低价卖给了当地群众。在红军占领遵义后,允许士兵继续使用根据地的货币;商户如洋货铺、书店、面馆和酒店等,在收到根据地的货币后可以兑换成白区通用的钱币,红军对此设立了专门的兑换点。
展开剩余49%到了1935年7月,中央红军计划经由草地北上,在筹养粮食的过程中,许多藏民因误信敌人的宣传而将粮食藏匿无果,红军只能通过割青稞的方式来获取粮食。在第一次筹集期间,也就是从7月5日到8月15日,收割了75万斤粮食;而在第二次筹集期间,即8月15日至25日,又获得了40万斤粮食,最终总计筹得115万斤粮食。对此,毛泽东在与斯诺交谈时对这种“先斩后奏”的筹粮方式表示了深刻的思考,称这是他们唯一的外债,终有一天必须向藏民偿还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粮食。
在早于红一方面军出发的红六军团中,1934年10月初,在贵州黄平地区,红军扣留了瑞士传教士薄复礼以及他的妻子露茜。红军认为,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宣扬宗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侵略。次日,他们又遇到了新西兰的海曼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,以及一位名叫格雷斯·安布伦的加拿大妇女。针对这几位外国人,萧克和任弼时等人经过讨论,最终决定无条件释放妇女和儿童,而对其余的人员则提出了有条件释放的要求,条件是教会需向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资金,亦可用弹药和无线电零件等物品作为替代。随即,红军让薄复礼和海曼为教会撰写信件,明确红军的要求,并成功筹集到了部分资金。
通过采取上述各式各样的办法,红军在众多情况下努力确保了物资的充足,从而满足了长途转战的基本需求。然而,在红军越过雪山草地的艰难时刻,由于物资的匮乏以及环境的极度恶劣,部分部队也曾遭遇到断供的困境,面临着生存的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
